扫一扫加入微信交流群
与考生自由互动、并且能直接与资深老师进行交流、解答。
第一章游戏概述
1游戏的定义
(1)游戏是儿童自主自愿、自由调控的活动。儿童的主动性是游戏得以开展的主要动力。
(2)游戏是儿童获得愉快和满足的活动。
(3)游戏是儿童非功利性参与的活动。
2.游戏的认知分类
代表人物:皮亚杰
(1)练习性游戏:最早出现。
主要表现形式:徒手游戏或重复操作物体的游戏。
(2)象征性游戏
①概念:又称为想象游戏或假装游戏.是指幼儿以自己的动作、语言、身体或其他物品等代替物为中介,在想象的情景中表现和反映现实生活体验的游戏活动。
②主要特征:假装
③2岁以后开始大量出现。
④基本构成要素:情景转变,以物代物、以人代人。
(3)结构游戏:又称建构游戏,是指幼儿按照- -定的计划或目的来组织游戏材料或其他物体,呈现出-定的形式或结构的活动,它是对现实生活中各种物体的反映。结构游戏大概发生在2岁左右。
(4)规则游戏:指两个以上的游戏者参与的、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的.带有竞争性质的游戏。规则游戏有明确的规则要求和奖惩措施,是以输或赢为游戏结束标志的游戏
3.儿童游戏的基本要素
( 1)游戏情境:
(2)可观察到的外部行为表现;
(3)内部心理体验(动机和体验)。
4.儿童游戏的特点
(1)快乐与严肃的统一;
(2)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3)自由与规则的统一;
(4)想象与现实的统一。
5.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
(1)游戏的认知本质:游戏是一种同化超过顺应的活动
(2)与认知发展相适应的游戏阶段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决定了儿童游戏的类型,根据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皮亚杰将儿童游戏分为练习性游戏、象征性游戏、规则游戏。在感知运动时期出现的是练习性游戏;在以自我为中心的表征活动时期或前运算时期,主要以象征性游戏为主;在具体运算时期,主要的游戏类型是规则游戏。
6.最近发展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的发展水平.二是通过成人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达到的另一种水平。现有水平与帮助后能够达到的水平之间存在差异,差异的消除就是“最近发展区”。
第二章游戏的发生与发展
1.玩物游戏:指通过操作、摆养玩具或材料进行的以发展肌肉动和认知发展为主的游戏。
2.身体运动游戏的发展阶段:
(1)有规律的重复性动作阶段: 6个月时达到高峰。
(2)练习性游戏阶段
(3)追逐打闲游戏阶段:以身体和动作为“材料”。
3.婴幼儿身体动作的发展规律:丛上至下由大到小/由粗到细
4.身体运动游戏中成人的作用
(1 )想方设法吸引幼儿去看、去够、去拿物体或玩具:
(2)为婴儿提供安全无限制的环境,用实际的动作和谐言支持、鼓励婴幼儿练习滚、坐、爬等动作;
( 3 )提供软而牢固的物体供婴幼儿练习站.并加以鼓励;
(4)用学步车等作为支持物,鼓励婴幼儿独立行走
5.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各种操作活动模仿真实情景中各种人物角色的行为,将所要扮演的人物原型的意义迁移到自己身上,并以人物原型的称呼命名自己,从而装扮成各种角色。
6.社会性角色扮演中成人的作用
(1 )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扩大幼儿社会交际范围:
(2)创设有利于幼儿进行角色游戏的活动场景,给予幼儿角色游戏的机会;
(3)仔细观察幼儿的角色表现,随时提供幼儿需要的帮助:
6.建构游戏:又称为结构游戏、建筑游戏.是幼儿使用不同结构的材料,通过想象、动手构造物体形象的活动。
7.建构游戏的发生发展阶段
(1)建构游戏的萌芽阶段(1-1.5岁),这一阶段的建构活动特点是只能在数量有限的材料之间进行排列组合,
一般是两三个物体,进行的是摆弄行为。属于无意识构造活动;建构游戏有两个基本要索.手部操作技能和空间想象力。
(2)无意建构阶段(1.5-3岁),这一阶段的幼儿仅仅能把元件结构材料无目的地组合在一起;
(3)想象建构阶段(3-5岁)。这一阶段幼儿在进行构造之前就先有了构造意图,凭借对实物的表象进行操作,加之操作技能的熟练,使想象力和表现力统- .于作品,以实现构造目的:
(4)模拟建构阶段(4岁以后).这一阶段幼儿模仿绪构实例或图纸进行构造活动;
(5)自由建构阶段(人小学后)
第三章游戏与儿童发展
1.游戏在儿童身体运动发展中的作用
(1)游戏促进儿童身体各系统器官的生长发育;
(2)游戏促进儿童基本动作的协调发展;
(3)游戏促进儿童运动能力的发展。
2.认知发展:指个体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涉及知觉、记忆、注意、思维,语言、想象等多种心理过程。概念学习和问题解决是认知发展的最基本因素。
3.游戏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
(1)游戏有助于儿童建立安全的亲子依恋:
(2)游戏有助于儿童发展良好的同伴关系:
(3)游戏帮助儿童“去自我中心”;
(4)游戏有利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及对社会规则的掌握。
4.修正:指在游戏中一个儿童的行为构成了对另一个儿童行为的刺激或反馈,对同伴的行为具有修正功能。
5.强化:指儿童在交往过程中采取连续性或带有倾向性的交往策略
6.亲社会行为: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和共享等有利于别人和社会的行为。
7.游戏如何促进个性发展?
(1)游戏提升儿童的创造性:
(2)游戏促进儿童探究精神和意志品质发展:
“哨兵站岗”的实验充分说明了用游戏来培养儿童的坚持性等意志品质是十分有效的。
(3)游戏孕育了儿童“游戏性”的个性特征。
第四章游戏与幼儿园教育
1.幼儿园游戏对儿童的价值
( 1)游戏是儿童最基本的内在需要:身体活动的需要、认知活动的需要.社会交往活动的需要:
(2 )游戏活动是儿童正当的权利:儿童拥有游戏的权利、保证儿童游戏的时间、保障儿童游戏的条件.给予儿童自由游戏的选择权;
(3)游戏是儿童的学习和工作
2.幼儿园课程:是帮助幼儿获得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3.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基本要求
(1)尊重并保障幼儿的游戏权利:
(2)创造与幼儿年龄和个体特点相适宜的环境。空间与材料是幼儿开展游戏活动的基础条件;
(3)允许、鼓励。支持幼儿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索一主体性的发挥是游戏活动的根本特征。
4.成人介人儿童游戏的作用
(1)观察了解游戏;
(2)提供环境材料;
(3)提供具体指导;
(4)增进交流互动;
(5)促进儿童发展;
5.成人介人儿童游戏的原则
(1 )尊重儿童游戏权利的原则:
(2)促进儿童成长的原则;
(3)注重儿童差异的原则;
6.介人儿童游戏的方式
(1)以自身为媒介介人:平行方式,交叉方式。垂直方式;
(2)以材料为媒介介人:
(3)以同伴为媒介介人。
第五章幼儿园游戏环境创设
1.幼儿园游戏环境:指幼儿园为幼儿游戏活动所提供的各种条件,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两个方面。
2.创设良好幼儿园游戏环境的意义
(1)有利于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游戏观;
(2)有利于保障遊戏是幼儿基本活动的实现:
(3)有利于促进幼儿与环境、同伴、教师的积极互动;
(4)有利于发挥避戏环境的教育作用,促进课程有效实施。
3.创设幼儿园游戏环境的基本要求
(1)游戏环境符合安全要求。安全性是创设幼儿园游戏环境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
(2)游戏环境具有可参与性;
(3)游戏环境的空间密度适宜。游戏空间:指同一时间内进入游戏区活动的幼儿数量。按照我国幼儿园空间标准,室内人均活动面积不少于2平方米,户外人均活动面积不少于4平方米;
(4)游戏环境的投放材料丰富、多样。
4.创设室内游戏活动区的方法
(1)根据室内空间及班级人数设置活动区的数量。
室内活动区的数量以4~6个为宜,每个活动区的活动而积一般不小于6平方米。
(2)根据幼儿兴趣及活动内容确定活动区的种类。
(3)合理规划活动区并明确标识区域界限和规则。
(4 )提供丰富安全的玩具和游戏材料,注意存放及更新。
(5)鼓励幼儿参与活动区设置,并为其设留“备用区"
5.托儿所、幼儿园每班的游戏场地面积不应小于60平方米,应有全园公用的户外游戏场地。
6.户外游戏环境的创设原则
( 1)安全性原则
(2)适宜性原则
(3)趣味性原则
(4)多样性原则
(5)经济性原则
(6)可接近性原则
第六章户外游戏的组织和指导
1.在幼儿园,幼儿每日户外话动的时间不得少于2小时,寄宿制幼几园不得少于3小时。
2.户外游戏活动的意义
(1)给予幼儿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
(2)促进幼儿身体运动能力的发展;
(3)有助于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4)户外游戏活动,提高幼儿合作、交往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5)户外游戏活动,培养幼儿自值、勇敢的个性品质。
3.户外集体游戏:指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幼儿在户外通过相互协作和沟通,遵守-定的將 戏规则,共同究成任务的活动。
4.户外自由游戏活动的特点:个体性、分散性、多样性
5.根据游观者之间的美系,可以把集体游戏活动分为平行性避戏和互补性游戏。
6.户外集体游戏活动的意义
(1)有利于幼儿身体运动能力的发展:
(2)能够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
(3)能够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7.适合小班幼儿的户外自由游戏:滑梯游戏、钻爬游戏,沙包游戏、球类游戏、追逐游戏、躲藏游戏。
8.适合小班幼儿的户外集体游戏:模仿性动作游戏。音乐律动游戏,角色扮演游戏。
第七章角色游戏的指导
1.角色游戏在2岁左右产生,在学前期达到高峰,是幼儿时期最典型的游戏类型。
2.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的手段来自主地表达自己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和认识的一种游戏活动。
3.角色游戏的特点:社会性、自主性、创造性。
4.根据角色游戏材料的抽象程度可以将角色游戏材科分为成品材料、半成品材料 和创造性材料。
5.大班角色游戏材料的选择与利用:角色游戏材料以社会类主题为主,以低结构、可转换、可改变的材料为主,支持幼儿按照自己的想象创造性地使用材料。
6.角色扮演:是指儿童借助语言、动作、物品等媒介装扮他人或他物。角色扮演是角色游戏的核心要素。
7.幼儿园中的一切游戏活动都具有“教育性”和“自然性"这两个特点。
8.角色游戏指导的原则:主体性原则,开放性原则,整合性的原则。
9.角色游戏指导的基本步骤
(1)从幼儿的需要中生成游戏主题;
(2)与幼几一起创设游观环境并开展游戏:
(3)以“问题”为契机促进幼儿游戏的发展;
(4)利用多种形式丰富幼儿的相关经验。
10.小班幼儿角色游戏指导重点
(1)丰富经验,扩展主题;
(2)增强幼儿的角色意识;
(3)以角色身份介入丰富情节,引发幼儿之间的角色互动;
(4)投放真实或类似真实的游戏材料;
11.中班幼儿角色游戏指导重点
(1) 指导幼儿自主分配游戏角色;
(2)帮助幼儿深入地展开游戏情节:
(3)促进幼儿建立规则意识。
12.大班幼儿角色游戏指导重点
(1)提供时间、空间和机会,允许并鼓励幼儿自由开展游戏;
(2) 提供丰富的、可改变、可转换的低结构材料;
(3) 丰富扩展幼儿的经验,促进幼儿游戏主题、内容,情节的丰富;
第八章建构游戏的指导
1.建构游戏:广义-是幼儿运用积木、插塑等较小的材料通过搭建.接捕等动作组合成较大的物体的游戏活动;狭义积木游戏.
2.建构游戏区的人均净活动面积至少不能低于1平方米;
3.建构游戏的两个关键要素:搭建行为和表征行为。
4.组织指导建构游戏应考虑的因素。
(1)创设适宜的建构游戏环境;
(2)制定必要的游戏规则;
(3)丰富幼儿有关物体结构与形式的经验:
(4)鼓励幼儿的创新思维;
(5)展示和保留幼儿的作品:
(6)评价应以幼儿的表述和解释为主。
5.中班建构游戏指导要点
(1)适当增加建构游戏材料的数量:
(2)引导幼儿感知建构材料的比例和组合关系;
(3)引导幼儿对环境、物品的结构和形式进行比较与概括:
(4)支持幼儿进行自主搭建,并尝试开展主题搭建活动。
6.大班建构游戏指导要点
(1)促进幼儿搭建水平和表征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2)增强建构游戏的计划性和合作性:
(3)与其他类型的游戏有机整合
第九章规则游戏的指导
1.规则游戏的特点:规则性、竞争性、文化传递性。
2.规则游戏的结构:游戏目的、游戏玩法、游戏规则(核心)、游戏结果。
3.游戏规则:游戏规则规定了游戏动作的顾序以及游戏中被允许或被禁止的行为,规则是外显的,是约定俗成的或事前由成人规定好的。规则可以约束或调整幼儿的行为,保证游戏任务的完成。
4.不同年龄幼儿规则游戏的选择与利用
(1) 3-4岁幼儿:活泼好动,好模仿,喜称赞,集中注意力时间不长,自制力差,对规则的理解并不深刻。可以选择游戏内容有趣、重复性强、规则简单的游戏,让幼儿学会轮流玩游戏。
(2)4-5岁幼儿:动作能力明显发展,活动范围大大扩展,同伴交往需求增强,记忆力较强,能够理解略微复杂的游戏规则,可以选择游戏内容多样,变化性强,规则具体的游戏,让幼儿学会合作玩游戏。
(3) 5-6岁幼儿:爱学、好问,合作意识、规则意识和策略性增强,阅读兴趣显著提高,创造欲望和竞争意识比较强烈。对游戏结果感兴趣,因此可多为他们1选择和介绍有一定认知难度的以思维和心智策略为主要竞争手段的规则游戏。
5.儿童规则行为发展阶段
(1)3岁左右以动作为中心的玩物阶段:
(2)3-5岁以自我为中心的游戏阶段;
(3)5-7、8岁的初步合作阶段;
(4)11-12岁的规则协调阶段。
6.儿童规则意识的发展阶段:
( 1 )“"动即快乐"阶段
(2 )“规则神圣不可侵犯"阶段
(3)可变的规则阶段
7.规则游戏的指导要求
(1)灵活选择和编制游戏;
(2)以适当的方式教会幼儿游戏规则;
(3)善于利用游戏点评。让幼儿学会正确对待输赢和竞争
第十章益智游戏的指导
1.依据任务结构的开放程度,对益智玩具进行分类:自导性益智玩具、开放性益智玩具。
2.自导性益智玩具:是含有明确的任务指向并以特定结构组合在一起,能够由玩具和操作动作本身为儿童提供正确与否的线索提示的玩具。如蒙台梭利教具。俄罗斯套娃等套叠类玩具等。
3.益智玩具的特性:启智性、可操作性、可参与性。
4.益智玩具的选择的一般原则
(1)任务难度应适宜幼儿的年龄与能力:
(2)玩具应具有可操作性;
(3) 玩具应具有教育性。
5.益智玩具操作的指导
(1)研究玩具和幼儿;
(2)帮助幼儿理解玩具中的任务和玩法:
(3)给予幼儿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进行自主探索;
(4)引导幼儿进行观察比较,总结规律。
6.益智游戏的结构:游戏任务、游戏玩法、游戏规则,游戏结果。
7.益智游戏的特点:游戏性、启智性。
8.中班幼儿益智游戏的特点与指导:中班幼儿能够独立地玩熟悉的游戏,教师只在必要时给予指导。教师在指导时,重点应帮助幼儿观察比较、反思总结、交流分享游戏的策略。
9.大班幼儿益智游戏的特点与指导:重点培养幼儿独立思整、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想象和创造的能力。教师可以用言话向幼儿讲解基本的玩法与规则,然后由幼儿独立开展游戏,引导幼儿就游戏策略展开分享和讨论,鼓励幼儿提出不同的游戏策略。在幼儿熟练掌握一种游戏玩法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创造出不同的游戏玩法。
第十一章教学游戏的指导
1.第一个提出将游戏和教学相结合起来的是学前教育之父一福禄培尔。
2.教学游戏:指教师根据教学的目的和计划,利用游戏的形式和因素所编制和组织的具有一定游戏性的教学活动。
3.教学游戏的本质特点:游戏因素与非游戏因素的相互结合。
4.游戏信号物:指游戏过程中代表一定信息内容的游戏操作物。
5.游戏规则:是根据游戏任务而提出的每个游戏参加者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及行为结果的评判处理规定。包括:角色行为规则、内容与玩法的规则、竞赛性规则。
6.教学游戏的特点:封闭性.高控制性、规则性、工具性、目的性。
7.教学游戏编制步骤:确定教学游戏的目标构思游戏的玩法和结果→拟定游戏的规则→适当添加游戏因素→慨括出游戏题目→提出游戏建议。
8.教学游戏的指导原则
(1)教师要转变角色:
(2)教师应注意讲解游戏玩法的方法:
(3)尽量减少对幼儿行为的直接干预:
(4)注意幼儿的年龄特点
9.中班教学游戏的指导要点
( 1)教师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中班幼儿区别于小班幼儿的最显著特征是他们会更加关心游戏过程中的操作和游戏的结果,而小班幼儿感兴趣的却是实物的外观。教师要在游戏开始前充分准备,比如,游戏有多少种玩法,这一点是中班幼儿会更多关注到的,以及游戏可能产生哪些不同的结果,如何向儿童解释这些结果。儿童在游戏过程中有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该如何合理地解答。教师必须考虑好如何向儿童讲解游戏、说明规则.使每个儿童都能了解游戏应该如何进行,他们]应如何操作。以及物来会得到什么结果。
(2)教师可以加强语言的讲解。
(3)教师可以与幼儿共同参与游戏。
(4)游戏结束的时候.要引导幼儿以愉快的情绪主动收拾和整理玩具
10.大班教学游戏的指导要点
(1)可以让幼儿参与到游戏的准备过程中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制作游戏材料,参与游戏环境的布置。
(2)教师在说明游戏规则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语言一定要非常明确、简单明了,具有可操作性。
(3)在游戏过程中加强对大班幼儿的监督与检查.保证他们按照游戏规则执行游戏,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4)游戏结束的方法与中班基本相同,对游戏过程的总结十分重要,可以让幼儿学习到很多细节上值得注意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