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江苏自考网!本站为考生提供江苏自考信息服务,网站信息供学习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江苏教育考试院https://www.jseea.cn为准.

07688 小学班队工作原理与实践

来源:江苏自考网 2025-11-18 15:23:37 [[在线咨询] [专本连读]]

 

高纲4330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07688 小学班队工作原理与实践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编(2024年)

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一、     课程性质和特点

《小学班队工作原理与实践》课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小学教育专业(专科)的必修课程,涵盖了小学班队工作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旨在进一步强化小学教育专业考生立德树人的根本意识,明确班队工作者的基本素养,深入了解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时代特征,认同开展小学班队活动的现实意义,掌握小学班队工作和班队建设的基本理念、内容、原则、方法,为未来走进小学开展有效的班队工作做好准备。

二、     课程目标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考生应达到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了解小学生行为特点,走进儿童心理世界,学会站在小学生立场考虑问题,形成正确的学生观。

2.熟悉班队工作岗位,了解班队工作者的职责与任务,树立正确的班队管理理念。

3.学习班级管理知识,提高班级管理能力。

4.掌握班队活动的组织和设计策略,初步具备开展班队活动的技能。

5.掌握班主任的专业成长知识,熟悉优秀教师的成长案例,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合作,为成为四有好教师而努力奋斗。

三、     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区别

《小学教育学》《小学生心理学》分别是本课程的教育学和心理学基础,建议考生先行学习上述两门课程。本课程又是《小学生品德发展与养成教育》课程的深化,小学生品德发展规律、特点和德育内容、方法等是小学班队工作的重要依据,建议考生先行学习本课程,再学习《小学班队工作原理与实践》课程。在学习过程中,考生应注意这些课程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学会融会贯通、综合应用。

四、     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小学班队工作原理与实践》是一门强调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课程。本课程的重难点分布如下:

重点章节:第一章、第三章、第五章、第六章次重点章节:第二章、第四章、第七章一般章节:第八章、第九章

难点章节: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九章

考核目标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四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四个能力层次是递进关系,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识记:要求考生能够识别和记忆小学班队工作的基本概念、原理,并能够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做正确的表述、选择和判断。

领会:要求考生能够领悟和理解本课程中核心概念及原理的内涵及外延,掌握相关核心概念或原理的区别和联系。

简单应用:要求考生在领会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小学班队工作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分析和解释某一具体的班队工作问题。

综合应用:要求考生能在简单应用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本课程的核心概念、

基本理论,系统分析、解释比较复杂的班队工作问题,并能够提出实践层面的改进意见。

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

第一章 现代小学教育与小学生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2.理解现代小学生的时代特征。

3.掌握不同教育模式及其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4.掌握小学教育的性质与特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小学教育的性质与特点

识记:小学教育的性质;小学教育的特点;活动对于小学儿童发展的价值;小学教育中的活动结构及内容。

领会: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小学教育的全面性;小学教育的综合性。简单应用:小学教育艺术性的体现;兴趣的发展过程及培养。

(二)现代小学生与小学教育识记: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领会:现代小学生的时代特征;选择现代小学教育模式的原则。

综合应用:不同教育模式的基本观点及其对人才培养的影响。

三、本章关键问题

如何理解小学教育的性质和特点?现代小学生的时代特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理解不同的教育模式培养不同的人?

第二章班队工作的意义与理念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班队工作在学校管理和学生成长中的意义。

2.理解少先队工作的性质、特点及与班级工作的相互关系。

3.掌握班队工作的基本理念,学会运用班队工作理念指导工作。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班队的含义、历史由来及性质与特点

识记:班级的由来、性质、特征;少先队的含义、性质与特点;少先队标志。

(二)班队工作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领会:班级工作与少先队工作的关系。

(三)班队工作的理念

识记:班队工作的理念;理念的内涵和贯彻要求。

综合应用:班队工作理念的选择与运用三、本章关键问题

班级工作与少先队工作的关系是什么?如何理解并在班队工作中贯彻学生主体观、知行统一观、可持续发展观、全面全局观、生命教育观等班队工作理念?

第三章班队工作的内容与原则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班队工作者的主要职责和任务。

2.理解班队工作的基本内容及有关实施方法。

3.掌握班队工作的原则,学会运用班队工作原则指导工作。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班队工作者的主要职责与任务

识记:班主任的地位与作用;班主任的主要职责;班队工作者的主要任务。

领会:少先队辅导员的主要职责。

(二)班队工作的基本内容

识记:班级工作的基本内容;少先队工作的基本内容;少先队活动的类型;组织少先队活动的基本要求。

(三)班队工作的基本原则

识记:班队工作的基本原则;各项原则的内涵。

领会:各项原则的依据。

简单应用:各项原则的贯彻要求。

综合应用:班队工作基本原则的选择与灵活运用。

三、本章关键问题

班队工作者的主要职责和任务是什么?班队工作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如何有效组织少先队活动?如何理解并运用班队工作各项基本原则指导工作?

第四章班队工作者的素养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内涵及路径。

2.理解师生沟通的基本类型和方法。

3.掌握班队工作者基本素养的具体要求。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思想政治素养

识记:班队工作者政治素养的地位;班队工作者政治素养的体现。

领会:班队工作者的思想素养。

(二)学识素养

识记:班队工作者的学识素养。

领会:班主任专业化内涵与路径。

(三)道德素养

领会:班队工作者道德素养的提高。

(四)心理素养

识记:班队工作者的心理素养。

领会:批评和处罚学生应注意的原则。

(五)能力素养

识记:班队工作者能力素养的构成;班队工作者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体现。

领会:沟通类型;师生沟通方法;班队工作的创新能力。

三、本章关键问题

小学班队工作者的基本素养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理解基本素养的各个方面?班主任专业发展的路径有哪些?师生如何进行有效沟通?

第五章班队建设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班队建设的意义、班队的组织结构及少先队组织教育。

2.了解班队干部的作用、产生及培养方式。

3.理解理想集体的内在标准。

4.掌握班队建设的整体框架,学会构建班级组织、班级制度、班级环境、班级文化。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班队建设的意义

识记:班队集体建设的意义。

(二)班队建设的基本构架

识记:集体的内在标准;班队建设的基本构架;班队思想建设的内涵和地位;班级及少先队组织结构;班队干部的作用和培养;少先队组织教育;班队环境建设的作用、构成、理想条件。

领会:班干部的产生方式;班级制度制定的依据;课堂座位编排方式;

班级人际关系结构特点;小学生人际关系特征及问题。简单应用:正确班队舆论的塑造;班风营造。

综合应用:班级制度制定的依据、原则、步骤及督促机制。

三、本章关键问题

如何按照理想集体的内在标准,有效开展班队思想建设、班队组织建设、班级制度建设、班级环境建设?

第六章班级中的人际互动与教育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特点、类型及引导方式。

2.了解人际互动对学生成长的意义。

3.理解师生互动的实质、类型及原则。

4.掌握小学生常见的问题、产生原因及处理策略。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班队中的师生互动

识记:师生互动的主要影响因素。

领会:师生互动的实质;师生互动的类型。

简单应用:师生互动的基本准则。

(二)班队中的个别教育

领会:三类学生的特点或类型;小学生常见问题行为及产生原因。

综合应用:小学生常见问题行为的应对。

(三)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教育识记:非正式群体的内涵。

领会:非正式群体特点。

简单应用:对待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方法。

三、本章关键问题

师生互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基本准则有哪些?如何应对不同类型小学生常见问题行为?如何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第七章班队活动的组织与设计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班队活动的内涵、内容、类型及其对学生发展的意义。

2.理解班队活动题材的来源。

3.掌握组织和开展班队活动的原则、基本要求与组织方法。

4.学会设计与实施班队活动方案。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班队活动概述

识记:班队活动的含义;班队活动的意义。

领会:班队活动题材的来源。简单应用:班队活动的原则。

(二)班队活动的组织形式

识记:主题教育活动、班队例会、班队文艺活动、班队体育活动、班队科

技活动、班队劳动、班队游戏活动、红领巾奖章争章活动的含义、内容或类型、意义或作用;民主生活会的步骤与要求;主题教育活动的基本要求。

领会:班队游戏活动的组织;争章活动的组织。

(三)班队活动设计案例

综合应用:设计班队主题活动方案三、本章关键问题

如何有效组织和开展班队活动?如何设计一份高质量的班队活动方案?

第八章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合作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学校与家庭合作、社区合作的必要性。

2.理解家校合作的具体形式或类型。

3.了解家长和学校的权利和义务。

4.掌握家校合作的基本策略。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学校与家庭的合作

识记:学校与家庭合作的必要性;家长和学校的权利和义务;家校合作的具体形式。

领会: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类型;学校参与家庭教育的类型。简单应用:家校合作的基本策略。

(二)学校与社区的合作

识记:学校与社区合作的必要性;学校参与社区教育的主要形式;社区参与学校教育的途径及形式。

领会:社区教育的基本特点及具体表现;学校参与社区教育的主要形式;

社区参与学校教育的途径及形式。

三、本章关键问题

如何理解学校与家庭、社会合作的必要性?学校参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社区、家庭参与学校教育主要有哪些形式?如何有效开展家校合作?

第九章班队工作研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理解班队工作研究的原理。

2.掌握行动研究的内涵、过程和方法。

3.掌握案例研究的价值、特点及案例的撰写规范。

4.学会设计班队工作研究课题。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班队工作研究的原理与策略

识记:班队工作研究的原理;行动研究的四个基本问题;案例研究的内涵;班队工作者开展案例研究的价值;案例的结构及撰写。

领会:行动研究的基本程序;案例的主要特点。

简单应用:行动研究的实施原理。

(二)班队工作研究的课题

识记:科研课题产生的条件;科学精神气质的内容;应用研究成果的衡量标准;儿童人文教育的内涵、内容;自尊与主动生存的内涵或特征。

领会:有价值的、独创性观念的形成途径;儿童人文教育的意义;品格教育研究项目的特点;主动生存的具体表现。

三、本章关键问题

小学班队工作中,如何有效地开展行动研究和案例研究改善教育实践?

关于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

一、自学考试大纲的目的和作用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根据专业考试计划的要求,结合自学考试的特点而确定。

其目的是对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课程考试命题进行指导和规定。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明确了课程学习的内容以及深广度,规定了课程自学考试的范围和标准。因此,它是编写自学考试教材和辅导书的依据,是社会助学组织进行自学辅导的依据,是考生学习教材、掌握课程内容知识范围和程度的依据,也是进行自学考试命题的依据。

二、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与教材的关系

《小学班队工作原理与实践》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进行学习和考核的依据,

给出了学习的主线,覆盖了该课程应该掌握的基本内容与范围。教材的内容是大纲所规定的课程知识和内容的扩展与发挥。该大纲与教材所体现的课程内容一致;大纲里面的课程内容和考核知识点,在教材里均有明确体现。

三、关于自学教材

本课程使用教材为:《小学班队工作原理与实践》(第四版),古人伏、沈嘉祺、朱祎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

四、关于自学要求和自学方法的指导

本课程考试大纲的考核目标和要求是依据江苏省小学教育专业(专科)考试计划和专业培养目标而确定的。考核目标按照识记、领会、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四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考核要求明确了课程的基本内容,并按四个能力层级定位了相应内容掌握的程度。课程基本内容掌握程度、课程考试知识点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核的主要内容。

在学习中,请注意以下事项:

1.以本大纲为纲,努力吃透大纲精神。本大纲在课程性质和目标部分指明了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一般来说,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层次涉及的知识点也均为各个章节的重难点。在学习每一章内容之前,先认真了解本自学考试大纲对该章知识点的考核要求,做到在学习时心中有数。

2.务必重视对课程中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学习,要下足够的功夫,反复思考,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了解。记忆的时候要做到理解基础上的有意义识记,避免机械记忆、生吞活剥。

3.避免仅仅停留于标题层面的识记。标题的作用是提纲挈领,学习的时候要学会以标题为中心,在具体段落中搜索关键论据,加以组织和整理。

4.注意阅读参考资料,理论联系实际。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课程。除了做好相应的理论学习外,要密切关注小学班队工作实践,提高理论的实践解释力和指导力。善于在丰富的班队工作实践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升自我的理论自觉水平。在可能的条件下,辅之以教育见实习或教育调查。只有在理论和实践的自觉结合中认真学习,才能将课程学通、学透、学好。

五、应考指导

1.    如何学习

很好的计划和组织是你学习成功的法宝。如果你正在接受培训学习,一定要跟紧课程并完成作业。为了在考试中作出满意的回答,你必须对所学课程内容有很好的理解。使用行动计划表来监控你的学习进展。你阅读课本时可以做读书笔记。如有需要重点注意的内容,可以用彩笔来标注。如:红色代表重点;绿色代表需要深入研究的领域;黄色代表可以运用在工作之中。可以在空白处记录相关网站、文章。

2.    如何考试

卷面整洁非常重要。书写工整,段落与间距合理,卷面赏心悦目有助于教师

评分,教师只能为他能看懂的内容打分。回答所提出的问题。要回答所问的问题,而不是回答你自己乐意回答的问题,避免超过问题的范围。

3.    如何处理紧张情绪

正确处理对失败的惧怕,要正面思考。如果可能,请教已经通过该科目考试

的人,问他们一些问题。做深呼吸放松,这有助于使头脑清醒,缓解紧张情绪。

考试前合理膳食,保持旺盛精力,保持冷静。

4.    如何克服心理障碍

这是一个普遍问题。如果你在考试中出现这种情况,试试下列方法:使用线索纸条。进入考场之前,将记忆线索记在纸条上,但你不能将纸条带进考场,因此当你阅读考卷时,一旦有了思路就快速记下。按自己的步调进行答卷。

为每个考题或部分分配合理时间,并按此时间安排进行。

六、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     深刻领会大纲精神,确保社会助学符合大纲要求

为保证考生自学不偏离本大纲的基本要求,社会助学单位或个人首先需要深

刻领会本大纲的基本精神,准确理解对各知识点要求达到的认知层次和考核要求,确保相应的内容选择和课程安排能够充分覆盖大纲的基本内容和相应的考核知识点,不要随意增删内容和提高、降低要求。

2.     紧扣核心知识和关键概念,帮助考生建立系统化知识结构

社会助学单位或个人要善于抓住本大纲的核心知识和关键命题,在重点内容上多下功夫,做到点面结合,纲举目张,避免陷入片面的、碎片化的考点知识训练,从而导致考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

3.     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式,充分发挥考生的主体性

社会助学单位或个人既要为考生提供反映大纲要求,体现指定教材内容的自学指导,也要充分引导考生对相关问题进行主动思考和自觉反思。结合大纲中对识记、领会、简单应用、综合应用不同层次知识点的要求,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理解并利用好考生已有的经验。结合讲授式教学,采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研讨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选择优秀一线教师创造的典型案例进行充分研读,并深度了解一个较为完整的班队建设案例展开比较系统的研究,引导考生运用所学的班队工作理论分析和解释现实问题,加深考生对相关理论理解度的同时,提升考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七、对考核内容的说明

1.本课程要求考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点内容都作为考核的内容。课程中各章的内容均由若干知识点组成,在自学考试中成为考核知识点。因此,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中所规定的考试内容是以分解为考核知识点的方式给出的。由于各知识点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知识自身的特点不同,自学考试将对各知识点分别按四个能力层次确定其考核要求。

2.在考试之日起6个月前,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国务院颁布或修订的法律、

法规都将列入相应课程的考试范围。凡大纲、教材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不符的,应以现行法律法规为准。命题时也会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科技文化发展的重大方针政策的变化予以体现。

3.按照重要性程度不同,考核内容分为重点内容、次重点内容、一般内容,

在本课程试卷中对不同考核内容要求的分数比例大致为:重点内容占60%,次重点内容占30%,一般内容占10%八、关于考试命题的若干规定

1.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评分采用百分制,60

为及格。考生只准携带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铅笔、圆规、直尺、三角板、橡皮等必需的文具用品,不可携带计算器。

2.本大纲各章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知识点及知识点下的知识细目,都属于考

核的内容。考试命题既要覆盖到章,又要避免面面俱到。要注意突出课程的重点、章节重点,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度。

3.命题不应有超出大纲中考核知识点范围的题,考核目标不得高于大纲中所规定的相应的最高能力层次要求。命题应着重考核考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是否了解或掌握,对基本方法是否会用或熟练。不应出与基本要求不符的偏题或怪题。

4.本课程在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大致为:识记占30%,领会占30%,简单应用占20%,综合应用占20%

5.要合理安排试题的难易程度,试题的难度可分为:易、较易、较难和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不同难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2:3:3:2。必须注意试题的难易程度与能力层次有一定的联系,但二者不是等同的概念。在各个能力层次中对于不同的考生都存在着不同的难度,考生切勿混淆。

6.本课程考试试卷中可能采用的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等。

附录 题型举例

一、单项选择题

1.制作标本、栽培植物、饲养动物等属于班级活动中的(      

A.劳动活动 B.文化娱乐活动 C.科技活动 D.社会公益活动参考答案:C

2.以下不属于班级非正式群体特点的是(      

A.凝聚性   B.近似性   C.流动性   D.积极性参考答案:D 二、填空题

1.小学教育的性质包括基础性、全面性和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综合性

2.就研究过程的性质而言,班队工作者从事的主要是___________研究。

参考答案:行动三、简答题

1.简述行动研究的基本程序。

参考答案:

(1)     计划:以改善当前的实践为目标

(2)     行动:贯彻、实行计划

(3)     观察:针对行为的结果

(4)     反思:作为进一步计划的依据。

四、论述题

1.试述学业与品德发展良好学生的问题及教育措施。

参考答案:

(1)     学业与品德发展良好学生的问题:优越感、傲慢、虚荣。

(2)     教育措施:第一,高标准,严要求。

第二,掌握好表扬与批评的要求。

第三,教育他们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第四,根据品学兼优学生的特长,鼓励他们承担一定的班级工作。

(3)     具体展开论述。

五、案例分析题案例:

新学期,丁老师接任三(2)班班主任。上任第一天,她走进教室,映入眼帘的是:杂物满地,黑板上涂得乱七八糟,学生相互打闹、乱作一团。丁老师没说什么,只是请同学们到室外活动,自己开始打扫教室。打扫完,丁老师请同学们回到教室。往常上课说闹不止的学生,坐在整洁的教室里,变得规矩多了。第二天一早,丁老师又开始打扫卫生,同学们有点儿不好意思,对丁老师说:老师,让我们来打扫吧。丁老师微笑着说:这周我值日,下周大家轮流做,我相信你们会做得更好。从第二周开始,同学们轮流值日,每天的值日生都非常认真负责。到了期末,三(2)班赢得了卫生流动红旗,还被评为文明班级

问题:

(1)     丁老师的行为体现了班队工作的哪些基本原则?

(2)     试结合案例分析小学班级管理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参考答案:

(1)     丁老师的行为体现了班队工作的正面教育原则、言行一致原则。

(2)     正面教育原则是指班队工作者要以正面的事实、道理、榜样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让学生学会分辨是非善恶,自觉接受教育。案例中丁老师以自身的行为为榜样,正面示范,而不是强制压服、简单说教,学生深受感动,自觉履行职责。

(3)     言行一致原则要求班队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应表里如一,说的与做的要保持一致,

身体力行。案例中丁老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

 



>>>江苏自考网上报名预约>>>


江苏自考报名系统

  • 主考院校:工商类院校

    特色:全面锁定高平考点,在线模拟系统

    配套:免费题库,课程讲义,手机听课程

    服务:从报考,学习,问题解答,毕业申请等都有班主任1对1服务

    1. 人工客服
    2. 预约报名
    3. 班级详情>

江苏自考成绩查询入口 HOT

江苏自考考生微信群

扫一扫加入微信交流群

与考生自由互动、并且能直接与资深老师进行交流、解答。

留言

请输入你的留言

X

姓名

电话

Email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