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加入微信交流群
与考生自由互动、并且能直接与资深老师进行交流、解答。
Ⅰ 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认知心理学》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独立本科段)不考英语者的换考课程,是探索人类认知过程和认知特点的一门学科。认知心理学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信息加工理论和联结主义理论两大学术流派,并成为发展最快的心理学分支学科之一。
二、课程目标(评价目标)
《认知心理学(重排本)》共分为11章,介绍了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对各种重要认知过程的研究,包括知觉、注意、记忆、表象、思维和言语等。对记忆过程分章阐述了记忆结构、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对思维过程则分章阐述了概念、问题解决和推理。着重介绍了各种认知过程的模型,同时指明各种认知模型存在的问题和争论,使读者可以了解认知心理学的全貌,有助于作深入的思考。设置本课程的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理论、主要实验研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锻炼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心理现象并应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
三、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区别
认知心理学课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也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课程涉及当代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前沿课题。与生理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心理语言学等学科相互交叉。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有助于更好地掌握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技术。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课程的重点是认知心理学概述、感知觉、注意、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阐释记忆。
次重点:语言、知识的建构与表征、思维、问题解决和元认知。
一般难点: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人的信息加工系统、推理和言语。
Ⅱ 考核目标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两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两个能力层次是递进关系,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
识记(Ⅰ):要求考生能够识别和记忆本课程中有关认知心理学概念及认知活动原理的主要内容,并能够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做正确的表述、选择和判断。
领会(Ⅱ):要求考生能够领悟和理解本课程中有关认知概念及原理的内涵及外延,理解相关认知心理学知识,并能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对认知和认知神经活动问题进行解释。
简单应用(Ⅲ):要求考生能够根据已知的经济法律事实,对经济法律问题进行某一经济法领域的法律分析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做出正确的判断。
Ⅲ 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
第1章 绪论
(一)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考生掌握认知心理学的含义、内容、目标、研究方法和发展历程。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
认知心理学的对象: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认知心理学的实质; 认知心理学的方法:减法反应时实验、想家因素法实验、“开窗”实验、出声思考、计算机模拟; 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及影响:认知心理学的兴起、认知心理学的影响;关于认知心理学的争论:关于人与计算机的类比、关于加工方式。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识记:认知心理学、减法法、相加因素法、“开窗”实验、出声思考、计算机模拟。
2、领会: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认知心理学实质、认知心理学的兴起、人与计算机的类比、加工方式。
(四)本章关键问题
理解和掌握认知心理学的实质、研究方法、影响认知心理学发展的内外因素。
第2章 知觉
(一)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使考生掌握知觉信息与过程、知觉加工、模式识别、结构优势效应等概念,进一步理解知觉在认知心理学中的意义。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
知觉信息与知觉过程:知识经验在知觉中的作用、两种对立的知觉理论知觉加工; 模式识别:模板说、原型说、特征说; 结构优势效应:字词优势效应、客体优势效应。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识记:知觉、自下而上加工、自上而加工、整体加工、局部加工、模式识别、结构优势效应、字词优势效应、客体优势效应。
2、领会:知识经验在知觉中的作用、两种对立的知觉理论、模板说、原型说、特征说。
(四)本章关键问题
理解和掌握知觉在认知过程中的意义、了解知识经验在知觉中的作用等理论问题。
第3章 注意
(一)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考生掌握理解注意的含义,了解注意的生理机制和加工方式。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
过滤器模型和衰减模型:过滤器模型、衰减模型; 反应选择模型与知觉选择模型:反应选择模型、两类注意模型的比较;中枢能量理论:双作业操作、中枢能量及其分配;控制性加工与自动加工:两种加工过程、特征整合理论。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识记:注意的 实质与特征、过滤器模型、衰减模型、反应选择模型、双作业操作、两种加工过程、特征整合理论。
2、领会:中枢能量理论、控制性加工与自动加工、两种加工过程、特征整合理论。
(四)本章关键问题
理解和掌握注意的形成机制、注意的信息加工模型。
第4章 记忆结构
(一)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考生掌握理解记忆的构成,掌握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式。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
两种记忆说:两种记忆说的内容和核心、短时记忆存在的证据;感觉记忆:图像记忆、声象记忆;记忆信息三级加工模型:Atkinson-Shiffrin记忆系统模型、模型的扩展、典型的记忆信息三级加工模型;加工水平说:加工水平、关于复述、加工一致性、关于加工序列。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识记:感觉记忆、图像记忆、声象记忆、加工水平、复述。
2、领会:两种记忆说、感觉记忆的特征、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加工水平说、加工一致性、加工序列。
(四)本章关键问题
理解和掌握记忆结构的本质、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式。
第5章 短时记忆
(一)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考生掌握理解短时记忆的机制,掌握短时记忆的容量、信息编码方式、信息提取模型以及短时记忆的遗忘机制。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
短时记忆容量:有限容量:7+2、容量有限的性质; 短时记忆信息编码:感觉代码、语义代码;短时记忆信息提取:Sternberg的经典研究、对Sternberg模型的批评、直通模型、双重模型、加工速率与记忆容量;短时记忆中的遗忘:遗忘进程、痕迹消退与干扰。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识记:短时记忆、感觉代码、语义代码、实验范式、直通模型、双重模型。
2、领会:短时记忆的容量、7+2、容量有限的性质、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短时记忆信息编码、遗忘进程。
(四)本章关键问题
理解和掌握短时记忆的特征、短时记忆的编码和短时记忆的信息加工过程。
第6章 长时记忆
(一)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考生掌握理解长时记忆的机制,掌握长时记忆的编码方式、长时记忆加工模型。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
长时记忆的类型:情景记忆与语义记忆、表象系统与言语系统;层次网络模型和激活扩散模型:层次网络模型、激活扩散模型;集理论模型和特征比较模型:集理论模型、特征比较模型、关于语义记忆模型研究方法的困难;HAM ELINOR:HAM模型、ELINOR模型。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识记:长时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层次网络模型、激活扩散模型、集理论模型、谓语交叉模型、语义空间、特征比较模型、命题表征。
2、领会:长时记忆的特征、长时记忆模型的内容、层次网络模型和激活扩散模型、两阶段加工过程、4阶段操作过程、语义记忆模型研究方法的困难。
(四)本章关键问题
理解和掌握长时记忆操作过程、长时记忆的各类模型。
第7章 表象
(一)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考生掌握理解表象的含义,掌握表象的功能、心理旋转的研究。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
表象 知觉 表征:表象与知觉的机能等价、表象与表征;心理旋转:心理旋转概述、字符旋转实验、心理旋转的连续性、心理旋转研究的理论概括;心理扫描:距离效应、大小效应、表象的计算理论;表象的功能:表象对知觉的促进作用、表象对学习记忆的作用、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识记:表象、表征、定位试验、锐敏度实验、选择性干扰试验、心理旋转、字符旋转实验、心理扫描。
2、领会:表象的功能、表象与知觉的机能等价、表象的计算理论、表象对知觉的促进作用、表象对学习记忆的作用、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
(四)本章关键问题
理解和掌握表象、知觉、表征的作用以及表象的实验研究。
第8章 概念
(一)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考生掌握了解概念的心理意义、概念结构、假设考验说、特征表说和原型说。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
概念形成:假设考验说、假设考验说的发展;概念结构:特征表说、原型说。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识记:概念、人工概念、同时性扫描、继时性扫描、保守性聚焦、特征表说、原型说。
2、领会:概念形成、假设考验说、策略应用、概念形成过程的特点、假设考验说的发展、记忆的作用、策略类型、概念结构、特征学习和规则学习的区分、原型的实质和编码。
(四)本章关键问题
理解和掌握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模型。
第9章 问题解决
(一)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考生掌握了解问题解决的含义与过程,掌握问题解决的策略、问题解决的计算机模拟。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
问题与问题解决:问题的心理学描述、问题解决的特征;问题解决过程:问题空间与问题解决、问题解决的阶段、问题表征对问题解决的影响;问题解决的策略:算法和启发法、几种重要的启发式策略;问题解决的计算机模拟:《逻辑理论家》和《通用问题解决者》、计算机模拟的贡献与存在的问题。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识记: 问题的心理学描述、问题解决的特征、算法和启发法、《逻辑理论家》和《通用问题解决者》、几种重要的启发式策略。
2、领会: 计算机模拟的贡献与存在的问题。
(四)本章关键问题
几种重要的启发式策略、问题解决过程。
第10章 推理
(一)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考生掌握了解推理的含义,掌握理论模型、命题检验和概率推理。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
三段论推理:气氛效应理论、换位理论、心理模型理论;线性三段论:操作模型和空间表象模型、语言模型、语言-表象混合模型;命题检验:证真和证伪、选择作业困难的理论解释;概率推理:形式化模型、启发式策略。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识记:气氛效应理论、换位理论、心理模型理论、概率推理:形式化模型、启发式策略。
2、领会:线性三段论:操作模型和空间表象模型、语言模型、语言-表象混合模型;命题检验。
(四)本章关键问题
理解和掌握推理的过程以及推理的主要模型。
第11章 言语
(一)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考生掌握理解语言的结构、生成转换语法,掌握言语的理解和产出,双语的类型以及共同存贮说、单独存贮说。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
语言的结构:生成转换语法、语义的心理学理论;言语的理解和产出:言语的理解、言语的产出;双语:双语及其类型、共同存贮说、单独存贮说、有关两种存贮说的矛盾结果。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识记: 生成转换语法、共同存贮说、单独存贮说。
2、领会:语义的心理学理论;言语的理解和产出。
(四)本章关键问题
有关两种存贮说的矛盾结果。
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
(一)关于考核目标的说明
为使考核内容具体化和考核要求标准化,本大纲在列出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对各章规定了考核目标,包括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明确考核目标,能使自学者进一步明确考核内容和要求,更有目的地系统学习教材;使社会助学者能更全面、更有针对性地分层进行辅导;使考试命题能够更加明确命题范围,更准确地安排试题的知识能力层次和难易度。
本大纲的考核目标,按识记、领会两个层次规定所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各能力层次的涵义是:
识记:能了解有关的名词、概念和知识的涵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
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掌握有关原理、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二)关于自学教材
认知心理学课程自学考试指定使用的教材是《认知心理学》(重排版),王甦、汪安圣,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重排版。
(三)自学方法指导
本课程由于内容较新,有一定难度,应考者在自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学习前,应仔细阅读本课程的考试大纲以及每章的第一部分考核知识点的有关内容。
2、认真学习考核知识的具体要点和内容,注意各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以便在学习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3、在自学时要注意严格依据考试大纲进行学习,吃透每一个知识点,对基本概念必须深刻理解,基本原理要牢固掌握。
(四)对社会助学者的要求
1、社会助学者应明确本课程的性质与设置要求,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 把握指定教材的基本内容,对自学者进行切实有效的辅导,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防止自学中的各种偏向,体现社会助学的正确导向。
2、要正确处理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同应用能力的关系,努力引导自学者将基础理论知识转化为认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学者对认知心理学的认识水平。
3、要正确处理重点和一般的关系。本课程的理论性强,内容广泛;自学考试命题的题型多样、覆盖面广。社会助学者应根据这门课程和考试命题的特点,指导自学者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掌握全部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在全而辅导的基础上,突出重点章节和重点问题,把重点问题和一般问题有机结合起来。
(五)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要求
1、本课程的命题考试,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考核要求;不要任意扩大成缩小考试范围,提高或降低考核要求。考试命题要覆盖本大纲的第1章到第11章的内容,并适当突出重点章节,体现本课程的基本内容。
2、试卷对能力层次的要求应结构合理。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一般为:识记40%,领会30%,应用30% 。
3、要合理安伴试卷的难度结构。试题的难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等。每份试卷中,四种难易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以2:3:3:2。试题的准易度与能力层次不同,在各个能力层次中,都可有难易度不同的试题。
4、本课程考试试卷的题型,一般有: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等。
5、本课程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题量应以中等水平的自学者的规定时间内答完全部试题为度。
6、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附录:考试题型
一、 单项选择题
1. 《奇异的数:7加减2》的作者是( )
A. 米勒 B. 斯金纳
C. 托尔曼 D. 孔德
2. 瞬时记忆又称为( )
A. 图像记忆 B. 感觉登记 C. 表象记忆 D. 视觉记忆
二、填空题
1. 计算机模拟主要是用来揭示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特别是 过程。
2. 当代认知心理学的知觉研究主要涉及 知觉的模式识别。
三、名词解释
1. 模式识别
2. 表象
四、简答题
1. 简述模式识别的过程。
2、简述问题解决的四个步骤。
五、论述题
1. 试述口语报告法的含义和基本程序
2. 试述注意与学习的关系。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