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加入微信交流群
与考生自由互动、并且能直接与资深老师进行交流、解答。
Ⅰ 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环境行为与心理学》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环境设计专业(专升本)的一门课程。设置本课程,旨在向考生介绍环境设计中关于环境-行为-心理关系的基本理论、一般步骤及主要方法,提高应用环境行为与心理学理论研究和解决环境设计实践问题的能力;明确环境行为与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程序与规范,了解各种具体的研究方法。
《环境行为与心理学》这门课程实践性与理论性并重,属于一门应用性基础理论课程。根据上述特点,本课程既考核环境行为与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也考核分析与解决环境设计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对后者有所侧重。
二、课程目标
课程设置的目标是使得考生能够:
1. 初步了解环境行为与心理学的一般原理,基本掌握进行环境行为与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步骤和主要的研究方法。
2. 培养进行环境行为与心理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3. 了解和把握当前教育改革的信息,培养研究意识以及勇于探索创新、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4. 客观、公正、有效地检验考生掌握本课程知识及相应能力的状况。
5. 有利于提高考试的信度和效度,有助于自学考试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三、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区别
《环境行为与心理学》这门课程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心理学分支,具有学科交叉性,学术要求高,学习难度较大。涉及进化论、人类学、社会学、地理学、心理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建筑学、室内设计、环境管理等多门学科。
通过环境行为与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学习,有助于考生从环境设计教育中准确地把握研究问题的实质,培养理论思维的头脑,善于从理论上思考环境设计问题;有助于考生确立科学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提高对环境设计问题的洞察力。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重点为:把环境与行为关系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强调环境与行为之间的交互作用;通过源自实际生活的研究课题和基础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
研究内容包括知觉、认知、情感、偏爱、态度、评价、活动规律等;主要研究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信息环境(如虚拟环境)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其中,物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建成环境。物质环境与群体行为的关系是研究重点。
本课程的难点为:环境行为与心理学课题的设计与实施;环境行为与心理学研究结果的分析与处理;跨学科知识的整合与教授。
Ⅱ 考核目标
《环境行为与心理学》课程主要从识记、领会、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四个层次对考生进行考核,各层次要求考生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为:
识记:要求考生能够识别和记忆本课程中有关环境行为与心理学及其具体研究方法的概念、环境行为与心理学研究的原理、步骤及注意事项等主要内容,并能够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做正确的表述、选择和判断。
领会:要求考生能够领悟和理解本课程中有关环境行为与心理学研究的概念及原理的内涵及外延,理解相关研究方法的区别和联系,并能根据不同的研究问题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
简单应用:要求考生能够依据已有的环境行为与心理学研究方法知识对具体的环境设计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或做出正确的判断。
综合应用:要求考生能够依据已有的环境行为与心理学研究方法知识对环境设计问题进行综合研究和分析,得出解决问题的综合方案。
Ⅲ 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
第一章 知觉研究及其设计应用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掌握基于感觉和认知的知觉理论,以及视知觉与环境设计之间的关系;掌握视错觉的主要分类和视知觉的组织规律;理解听知觉与环境设计的关系,了解关于声景的研究现状;了解嗅觉、触觉、动觉等其他知觉与环境设计之间的关系。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基于感觉和认知的知觉理论
识记:①感觉、知觉、认知、注意的定义与相互关系。
领会:①知觉定势;②习惯化-适应。
(二)视知觉与环境设计
识记:①视错觉理论及其分类;②格式塔心理学派的理论与研究。领会:①图形与背景;②群化原则;③简化原则。
(三)听知觉与环境设计
领会:①听觉体验的经典应用;②近年对听觉的研究;③关于声景的研究。
(四)其他知觉与环境设计
领会:①嗅觉;②触觉;③动觉。三、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本章重点:①感觉、知觉、认知、注意的定义与相互关系;②视错觉理论及其分类;③听觉体验的经典应用以及关于声景的研究;④视觉组织六原则及具体表现。
本章难点:①格式塔心理学派的理论与研究。
第二章 环境知觉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学习目的是基于对经典知觉理论的反思和对生态知觉理论的认可,环境知觉着重研究个人或群体对环境信息所产生的即时而又直接的反应。要求环境知觉研究必须在真实或模拟环境中进行,研究者应基于不同的角度对环境知觉进行研讨。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生态知觉理论
识记:①生态知觉理论的主要观点。
领会:①生态知觉研究的发展;②生态知觉与环境设计的关系。
简单应用:①运用生态知觉与环境设计的研究成果,来分析一个儿童活动区的设计是否符合课题的相关理论要求。
(二)环境知觉的特点和复杂性偏爱
识记:①环境知觉的特点;②人类偏爱复杂性的相关研究。
领会:①复杂性偏爱的变化;②对自然与人工环境的喜好;③体验阈值的改变;④多种知觉体验间的相互影响。
简单应用:①结合环境知觉中对复杂性的偏爱课题,就某一经典环境设计项目的复杂性进行个案研究与专业思考。
(三)适应水平理论
识记:①刺激过度和信息超载;②刺激不足和信息阙如;③顺应与适应。 领会:①信息超载的定义;②信息阙如的定义;③顺应与适应的辩证关系;
④环境刺激水平与个人适应水平的关系。
简单应用:①对刺激过度与刺激不足研究实例的取样进行评析。
(四)环境刺激引起的情绪反应
识记:①维度的来源;②情绪的三因子论。
领会:①行为约束理论的定义与应用研究;②情绪反应的维度。
简单应用:①通过研究实际案例对情绪反应的四维度理论进行评析。三、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本章重点:①情绪反应的维度理论和论证。 本章难点:①情绪的三因子论及其相关研究。
第三章 环境认知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理解环境认知的含义及其在环境设计中的作用;理解环境意象、距离判断、空间定向、找路寻址、场所命名等环境认知的不同分项;了解城市意象的研究历史,结合相关研究就具体城市进行专题思考。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早期的城市意象研究
识记:①城市认知地图研究的沿革与方法;②易识别环境的特征。
领会:①以武汉市认知地图为例,理解相关研究,学习使用问卷与认知地图草图相结合的方法,对其他城市进行研究与分析。
(二)城市意象的后续研究
识记:①米尔格拉姆的城市再认公式;②中等尺度环境的认知。
领会:①城市意象中,要素的定义、分类和命名存在文化和地区差异;②空间句法研究与空间认知。
简单应用:①能用问卷和访谈的方法,深入了解居民城市意象中的非图形方
面的内容,包括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生活环境评价等。
(三)空间定向
识记:①空间定向的含义;②空间定向的三因子模型。
领会:①影响定向系统的因素;②场所命名中应注意的问题。
综合应用:①以文化差异对定向系统的影响为题,在参考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主题性的思考与总结。
三、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本章重点:①城市认知地图研究的沿革与方法;②中等尺度环境的认知;③城市意象中,要素的定义、分类和命名存在文化和地区差异;④影响定向系统的因素。
本章难点:①空间句法研究与空间认知;②结合文献资料的思考与总结。
第四章 场景和场所研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掌握人在环境中的活动形成的不同场所和场所感;了解从早期的行为场景研究到对行为场景的后续探讨的不同方法;了解场所感包含的场所依赖、场所认同与场所依恋,结合日常生活进行关于场所依恋的课题研究。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行为场景
识记:①行为场景的定义;②场景的属性。
领会:①场景调研中环境的“提供”与场景形成的关系。
综合应用:①结合实际案例探讨场景的复兴,并进行专业性的论述。
(二)场所和场所感研究
识记:①场所的词义以及场所在不同学科领域中的概念;②场所感的组成维度。
领会:①场所感研究及其影响因素;②场所的意义。
简单应用:①结合具体城市,进行城市的多场所分析与论述。
(三)场所依恋
识记:①场所依恋的组成维度;②场所依恋的功能。
领会:①日常生活中的场所依恋现象;②场所依恋在环境管理和设计中的应
用。
综合应用:①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从专业性的角度阐释对依恋现象的理解。三、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本章重点:①场所的意义;②场所依恋的组成维度;③日常生活中的场所依恋现象;④场所依恋在环境管理和设计中的应用。
本章难点:①具体城市的多场所分析;②关于依恋现象的综合应用。
第五章 环境应激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应激过程的研究,掌握应激反应中的生理反应、心理和行为反应以及应对行为;掌握灾变事件的分类与共性;了解应激反应中心理和行为反应的多样性;了解城市背景的应激源和个人应激源,通过开展“环境应激研究”不仅可以提高居民的应对能力,还可以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应激过程研究
识记:①应激反应中生理反应的警戒反应阶段、抵抗阶段和衰竭阶段。领会:①习得性无助的定义及后果。
(二)灾变事件
识记:①灾变事件的分类和共性。
领会:①对灾变事件损害及其修复的认知差异。
(三)城市背景应激源
识记:①噪声的定义;②响度的定义
领会:①从现象学来看,国内的城市背景应激源分类;②空气污染和雾霾;
③噪声。
(四)个人应激源
识记:①个人应激源的概念;②敏感噪声。领会:①缓解个人应激的途径。
三、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本章重点:①应激反应;②灾变事件的分类和共性;③噪声;④响度。本章难点:①对灾变事件损害及其修复的认知差异。
第六章 空间行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学习目的是通过研究包括个人空间、私密性、领域性、拥挤感等,了解人在空间中进行社会互动时的固有方式,揭示与之相关的心理需要,并且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环境设计。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个人空间和人际距离
识记:①“空间接近学”的概念;②人格的定义。
领会:①四种人际距离的界定;②个人空间的成因、功能和差异。
简单应用:①运用人际距离理论,来表达一个公共小空间的设计或创意。
(二)私密性
识记:①私密性的定义;②私密性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领会:①私密性的类型和作用。
简单应用:①根据私密性理论,结合具体空间进行私密性环境设计的相关研究。
(三)领域性
识记:①领域和领域性;②阿尔托曼的领域分类理论。领会:①领域的功能;②“能防卫空间”的设计原则。
(四)密度与拥挤感简述
识记:①社会密度与空间密度的相互关系。领会:①影响拥挤感的因素。
简单应用:①通过对“长期拥挤”的研究,结合实际案例思考特殊空间环境设计的方法和对策。
三、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本章重点:①人际距离;②领域的功能;③“能防卫空间”的设计原则。本章难点:①社会密度与空间密度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环境设计的影响。
第七章 感恩自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掌握自然环境对人类行为的深远影响;了解人类进化和亲环境行为的研究与探讨;了解人类最基本情感反应的来源,自然环境对审美认知的影响;结合日常生活,学会分析环保工作中的不足之处,讨论如何养成亲环境的行为习惯。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在自然的孕育中进化
识记:①自然环境的定义和分类;②康德的“先验理性”。领会:①自然灾变推动了人类的进化。
综合应用:①结合日常生活经验,探讨和思考人的各种本能及其成因。
(二)人类基本情感反应的来源
识记:①恐惧的定义和分类;②愉悦的定义。领会:①人类最基本情感反应的来源。
简单应用:①结合景观设计案例,思考愉悦体验对环境设计的意义。
(三)自然环境在当代的作用
领会:①自然环境对审美认知的影响;②注意力恢复与康复环境。
(四)亲环境行为
识记:①亲环境行为定义;②施瓦茨价值理论。领会:①亲环境行为研究的启迪。
简单应用:①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分析当下环保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思考如何养成亲环境的行为习惯。
三、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本章重点:①自然环境的定义和分类;②人类最基本情感反应的来源;③自然环境对人类审美认知的影响。
本章难点:①施瓦茨价值理论;②亲环境行为研究的启迪。
第八章 景观偏爱研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学习目的是通过研究包括景观的定义、框景、环境偏爱、基于意象的场所外观评价等,表明环境心理学研究侧重于受众的景观偏爱;通过重新审视和总结以往的造园经验,揭示人类最为本真的景观偏爱,用以指导环境设计。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研究方法和理论类别
识记:①景观的定义;②会聚原理。
领会:①完全框景;②不完全框景;③风景美评价法(SBE 法);④与景观偏爱有关的几种主要理论。
(二)影响即时景观偏爱的因素
识记:①即时的定义;②卡普兰夫妇的“环境偏爱”。
领会:①影响景观偏爱的四种属性;②景观视觉特性的九指标构想。
简单应用:①连贯性对景色外在意义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结合具体案例,解析连贯性对景观设计的意义。
(三)基于意象的场所外观评价
识记:①外观评价的性质;②评价反应的三个类别。
领会:①具有正面影响的环境属性;②具有负面影响的环境属性。
简单应用:①根据影响环境属性的正面、负面和文化因素,结合实际案例思考环境设计的方法和对策。
三、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本章重点:①景观的定义;②风景美评价法(SBE 法);③影响景观偏爱的四种属性;④景观视觉特性的九指标构想。
本章难点:①基于意象的场所外观评价。
第九章 外部公共空间活动研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掌握基于外部公共空间的早期研究和近年的研究,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进行的物质与信息交流;了解人类在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并结合实际案例,从外部公共空间活动研究的视角学习环境设计的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研究目的和方法
识记:①城市外部公共空间;②五 W 法。领会:①行为观察的几种方式。
(二)研究内容概述
识记:①文化表征;②富有人性的友好空间(六个维度)。
领会:①外部公共空间的早期研究;②外部公共空间的近年研究。
简单应用:①根据有助于增加外部空间生气感和吸引力的七种因素,结合实际案例思考该理论对环境设计的启示。
(三)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
领会:①人类在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三、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本章重点:①行为观察的几种方式;②五 W 法;③富有人性的友好空间(六个维度);④人类在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
本章难点:①文化表征;②根据调查实例分析,从外部公共空间活动研究的视角指导环境设计。
第十章 建筑环境与行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理解环境心理学在建筑学中的一般应用;理解建筑环境对行为的影响;以建筑体验与建筑认知两方面的理论和研究为依据,学习综合“环境-行为信息”来指导环境设计。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建筑学中的一般应用
识记:①建筑决定论;②建筑可能论;③建筑或然论。
领会:①环境-行为研究与功能、技术和审美的关系;②基于行为的“功能”研究。
(二)建筑体验研究概述
识记:①知觉理论与建筑体验;②纳萨(Nasar)对建筑偏爱的纵贯研究。领会:①影响建筑体验的因素。
简单应用:①结合实际案例,解析协调感、宽敞感和围合感在现代建筑环境中的设计应用。
(三)建筑认知研究概述
识记:①建筑的意象;②办公建筑设计的三个维度。领会:①建筑隐喻产生的负面影响。
综合应用:①以“室内空间定向”为主题,在分析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实
际案例,思考如何加强室内空间的定向。三、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本章重点:①基于行为的“功能”研究;②影响建筑体验的因素;③建筑的意象;④建筑隐喻产生的负面影响。
本章难点:①环境-行为研究与功能、技术和审美的关系;②协调感、宽敞感和围合感在现代建筑环境中的设计应用。
Ⅳ 关于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
一、自学考试大纲的目的和作用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根据专业考试计划的要求,结合自学考试的特点而确定。其目的是对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课程考试命题进行指导和规定。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明确了课程学习的内容以及深度和广度,规定了课程自学考试的范围和标准。因此,它是编写自学考试教材和辅导书的依据,是社会助学组织进行自学辅导的依据,是考生学习教材、掌握课程内容知识范围和程度的依据,也是进行自学考试命题的依据。
二、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与教材的关系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进行学习和考核的依据,教材则列出了考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基本内容与范围,教材的内容是大纲所规定的课程知识和内容的扩展与发挥。课程内,在教材中可以体现一定的深度或难度,但在大纲中对考核的要求一定要适当。
大纲与教材所体现的课程内容应基本一致,大纲中的课程内容和考核知识点,教材里一般也要有;反过来,教材里有的内容,大纲里就不一定体现。
三、关于自学教材
本课程使用教材为:《环境行为与心理学》,胡正凡,林玉莲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 年。
四、关于自学要求和自学方法的指导
本大纲的课程基本要求是依据专业考试计划和专业培养目标而确定的。课程基本要求还明确了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对基本内容掌握的程度。基本要求中的知识点构成了课程内容的主体部分。因此,课程基本内容掌握程度、课程考核知识点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核的主要内容。
为了有效地指导个人自学和社会助学,本大纲已指明了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章节的基本要求中一般也指明了章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考生在自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 在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
学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要把握全册教材的结构体系,掌握内在线索;②学习各章时要理清知识要点和脉络,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③注意区分相近的概念和相通的方法,并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④在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要掌握重点。
2. 理论联系实际,将方法的原理学习与应用相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考生应以改革的意识、科学研究的意识,满腔热忱地从实际中发现和提出问题,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研究能力,同时要具体、丰富、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
五、应考指导
1.如何学习
周全的计划和组织是学习成功的法宝。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在学习时,一定要跟紧课程并完成作业。②为了在考试中做出满意的回答,必须对所学课程的内容有很好的理解。③可以使用“行动计划表”来监控学习的进展。④阅读课本时最好做读书笔记,如有需要重点主要的内容,可以用彩笔来标注。如:红色代表重点;绿色代表需要深入研究的领域;黄色代表可以运用在工作之中的知识点。还可以在空白处记录相关网站、文章等。
2.如何考试
一是卷面要整洁。评分教师只能为他能看懂的内容打分,而书写工整、段落与间距合理、卷面赏心悦目有助于教师评分。二是在答题时,要回答所问的问题,而不能随意地回答,要避免超过问题的范围。
六、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 社会助学者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课程内容和考核要求,认真钻研指定教材,明确本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的特点和学习要求,对考生进行切实有效的辅导,引导他们防止自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偏向,把握社会助学的正确导向。
2. 正确处理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关系,努力引导考生将识记、领会与应用
联系起来,有条件的应适当组织考生开展科学研究实践,学会把基础知识和理论转化为应用能力,在全面辅导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和提高考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要正确处理重点和一般的关系。课程内容有重点与一般之分,但考试内容是全面的。社会助学者应指导考生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掌握全部考试内容和考核知识点,在此基础上突出重点。总之,要把重点学习与兼顾一般相结合,防止孤立地抓重点,甚至猜题、押题。
七、对考核内容的说明
1. 本课程要求考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点内容都作为考核的内容。课程中各章的内容均由若干知识点组成,在自学考试中成为考核知识点。因此,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中所规定的考试内容是以分解为考核知识点的方式给出的。由于各知识点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知识自身的特点不同,自学考试将对各知识点分别按四个能力层次确定其考核要求。
2. 在考试之日起 6 个月前,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国务院颁布或修订的法律法规都将列入相应课程的考试范围。凡大纲、教材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不符的,应以现行法律法规为准。命题时也会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科技文化发展的重大方针政策的变化予以体现。
八、关于考试命题的若干规定
1. 本课程的命题考试,应根据本大纲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考核要求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考核要求,不能任意扩大或缩小考试范围,提高或降低考核要求。考试命题要覆盖到各章,并适当突出重点章节,体现本课程的内容重点。
2. 本课程在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大致为:识记部分占
15%,领会部分占 30%,简单应用部分占 35%,综合应用部分占 20%。
3. 本大纲各章所规定的课程内容、知识点及知识点下的知识细目,都属于考核的内容。考试命题既要覆盖到章,又要避免面面俱到。要注意突出课程的重点、章节的重点,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度。
4. 命题不应有超出大纲中考核知识点范围的题,考核要求不得高于大纲中所规定的相应的最高能力层次要求。命题应着重考核考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是否了解或掌握,对基本方法是否会用或熟练运用。不应出与基本要求
不符的偏题或怪题。
5. 要合理安排试题的难易程度,试题的难度可分为:易、较易、较难和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不同难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2:3:3:2。
必须注意试题的难易程度与能力层次有一定的联系,但二者不是等同的概念。在各个能力层次中对于不同的考生都存在着不同的难度,考生切勿混淆。
6. 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评分采用百分制,60 分为及格。考生只准携带 0.5 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铅笔、圆规、直尺、三角板、橡皮等必需的文具用品。不可携带计算器。
7. 本课程考试命题的主要题型一般有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等题型。
附录 题型举例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皮亚杰的理论中,固有(本来就有的)的知识或经验称为( )
A. 图式 B. 图形 C. 图案 D. 图画参考答案:A
二、名词解释题
1.知觉定势
参考答案:个人的知识、经验、兴趣,别人的言语提示或环境暗示,都会促使知觉判断具有某种倾向性,心理学中称这种倾向性为知觉定势。
三、简答题
1. 简述来自环境的复杂信息具有的不同的组织状况。参考答案:
(1) 无组织的复杂性。如:多种乔木混合种植。
(2) 有组织的复杂性。如:由若干种植区组成的植物园。
(3) 协同的复杂性。如:住宅区边缘变成自由市场或商业街。四、论述题
1.论述场所命名中应注意的问题。参考答案:
国家已颁布了《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命名混乱和不妥会影响空间定向和找路寻址,
而且会以隐喻的方式产生各种消极影响。
(1) 防止同类扎堆现象。如 1925 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国内各大城市都以“中山”作为场所命名,几乎每个城市都有中山路、解放路和人民路。
(2) 注意粗俗和谐音问题。有些地名既通俗易懂又富有意境,但也有一些比较粗俗,为此曾进行大规模的改名。如母猪胡同改梅竹胡同,臭水街改秀水街。
(3) 歧义、多义和故作高雅。多重含义的如成都的宽窄巷子、宁波的呼童街和惊驾路,这类场所不妨增加说明,以突出场所命名的来历和意义。故作高雅的如“柳碧园”等居住区名。
(4) 关于洋地名。一些似是而非的洋地名不仅难以上口,而且难记易忘,如小区取名加州风情、戛纳小镇、挪威森林、剑桥春天等,连附近的公交车站也一起跟着改名,导致城市场所命名和局部定向的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