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加入微信交流群
与考生自由互动、并且能直接与资深老师进行交流、解答。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犯罪学》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安管理学等专业的一门课程。本课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专业特色,主要研究犯罪现象、犯罪原因及犯罪对策之方法。课程内容包括犯罪学的属性,犯罪特点、犯罪表现形式、犯罪规律,犯罪的社会历史根源、特定社会历史阶段犯罪产生及发展变化的原因,不同类型犯罪产生及发展变化的原因,防控犯罪的方法与途径,犯罪对策体系之构建等。
二、课程目标课程设置的目标是使得考生能够:
1.系统、扎实地掌握犯罪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从理论的高度认识犯罪现象的本质及其产生、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科学地认识犯罪原因,明确治理犯罪的基本对策方法,服务于犯罪防控;
2.熟知当前犯罪呈现的总体态势,全面理解并能运用犯罪原因系统分析犯罪现象,进而理解我国犯罪治理的历史变迁和现实特点,为服务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建设打下学科基础;
3.在犯罪学基本原理的学习基础上,结合公安实践,不断开拓专业视野,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提升运用犯罪学基本理论解决实践中新问题的能力。
三、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区别
(一)本课程与《刑法学》课程的联系
1.犯罪学研究为刑事科学研究提供素材与经验性证据。犯罪学为刑事法学不断提供新的课题或重要的概念、范畴。事实证明,犯罪学的创立与发展推动了刑法学的变革与完善。
2.刑法学研究为犯罪学研究明确重点。刑法和刑法学是犯罪学的理论坐标,其所提供的犯罪概念是犯罪学理论的支点。
(二)本课程与《刑法学》课程的区别
1.研究目的不同。刑法学的研究目的是正确制定和适用刑法,它必须保持法律的基本品格及由此形成的基本理论框架和原则;犯罪学的理论逻辑起点和价值追求目标是减少、控制犯罪,立足于从法律之外的更宏观的社会角度研究犯罪,更重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
2.研究对象不同。刑法学的研究对象是刑法及其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主要通过对犯罪人适用刑罚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犯罪学主要研究犯罪现象、犯罪规律、犯罪原因及其犯罪对策,其终极目的在于运用法律、社会等综合措施和手段控制、治理和预防社会客观存在的“犯罪”。
3.研究方法不同。刑法学主要采取规范分析的方法,围绕法律规定进行注释;犯罪学主要采取事实分析和实证研究的方法,其研究建立在犯罪事实基础之上。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重点内容包括:犯罪学的研究意义,当前中国犯罪现状及特点,犯罪原因分析,犯罪防控对策探讨。
本课程的难点内容包括:犯罪原因理论,犯罪预防理论,犯罪的刑事对策,罪犯矫正原理与方法。
本课程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和应用三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三个能力层次是递进关系,各能力层次的含义如下。
识记(Ⅰ):要求考生能够识别和记忆本课程中有关犯罪学概念和犯罪学原理的主要内容,并能作出正确的表述、选择和判断。
领会(Ⅱ):要求考生能够领悟和理解本课程中有关犯罪学概念、原理的内涵及外延,理解犯罪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并能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作出正确的判断、解释和说明。
应用(Ⅲ):要求考生能够根据所学的犯罪学理论知识,对犯罪现象、原因进行多方面的综合分析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作出正确的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犯罪防控对策的综合方案。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犯罪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犯罪学的作用、学科性质及其与相邻学科的关系,以及研究和学习犯罪学的重要意义。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犯罪学的研究对象及意义
犯罪学的概念;犯罪学的研究对象;犯罪学的研究意义。
第二节 犯罪学的学科性质和地位
犯罪学属于“正题法则”的学科;犯罪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犯罪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三节 犯罪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犯罪学与刑法学的关系;犯罪学与刑事政策学的关系;犯罪学与社会学的关系;犯罪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犯罪学的研究对象及意义
识记:犯罪学的概念;犯罪学的研究对象。
领会:广义犯罪学的概念;犯罪对策的概念。
应用:犯罪的原因;犯罪学的研究意义。
(二)犯罪学的学科性质和地位识记:犯罪学的作用。
领会:犯罪学的学科性质。
(三)犯罪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识记:犯罪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领会:犯罪学与刑事政策学的关系;犯罪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应用:犯罪学与刑法学的关系。
四、本章重点与难点
本章重点:犯罪学的研究对象;犯罪学的概念;犯罪学的研究意义。
本章难点:犯罪学与刑法学的关系;犯罪学的研究意义。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犯罪学产生以前的犯罪研究历程,犯罪学创立后的主要学派、创始人及其学术观点;理解犯罪学古典学派与实证学派的主要观点及差别;把握现代犯罪学的研究概况。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西方犯罪学的发展历程
18 世纪之前西方的犯罪研究;18 世纪之后西方的犯罪学研究。
第二节 中国犯罪学的产生及发展
中国古代犯罪的研究概况;新中国成立前犯罪学的研究概况;新中国成立后犯罪学的研究概况。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西方犯罪学的发展历程
识记: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启蒙思想家的犯罪研究;古典学派的犯罪学理论观点;实证学派的犯罪学理论观点。
领会:贝卡利亚的犯罪观与刑罚观;菲利的犯罪三原因论及其影响;龙勃罗梭的犯罪学思想及其对犯罪学研究的影响。
(二)中国犯罪学的产生及发展
识记:先秦时期的犯罪研究特点;封建制时期的犯罪研究特点。
领会: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犯罪学的研究概况;当前中国犯罪学研究的不足。
应用:中国犯罪学研究的趋势;中国犯罪学对于平安中国建设的意义。
四、本章重点与难点
本章重点:古典犯罪学派和实证犯罪学派观点的区别;贝卡利亚的犯罪观与刑罚观;菲利的犯罪三原因论;龙勃罗梭的犯罪学理论。
本章难点:中国犯罪学研究的趋势;现代西方犯罪学研究的特点。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研究方法的概念;掌握犯罪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能够运用犯罪学研究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犯罪学研究方法概述
研究方法概述;犯罪学的历史发展与研究方法;犯罪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犯罪测量和犯罪统计。
第二节 犯罪学研究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选题;研究设计;资料收集;资料处理和分析;撰写研究报告。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一)犯罪学研究方法概述
识记:犯罪学的思辨研究方法;犯罪学的实证研究方法。
领会:犯罪学的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应用:犯罪测量;犯罪统计。
(二)犯罪学研究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识记:犯罪学研究的步骤;犯罪学研究方法论的类型。
领会:撰写研究报告的要点;调查研究的含义。
应用:犯罪学的研究论文选题。
四、本章重点与难点
本章重点:犯罪学的定性与定量研究;犯罪学研究的具体步骤。
本章难点:犯罪学的思辨与实证研究方法;犯罪学研究方法论的类型。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犯罪人和犯罪行为的概念,了解犯罪人的特征和研究犯罪人的意义,理解犯罪行为的产生机制,为正确识别犯罪人、分析犯罪行为的产生条件打下基础。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犯罪行为
犯罪行为的概念;犯罪学中的主要犯罪行为类型。
第二节 犯罪人
犯罪人的概念;犯罪人的特征;犯罪人的分类。
第三节 具体生活环境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具体生活环境及其意义;几种主要的具体生活环境的影响。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犯罪行为
识记:犯罪学中犯罪行为的概念;刑法学中犯罪行为的概念;暴力犯罪、经济犯罪的概念。
领会:犯罪学中的主要犯罪行为类型。
(二)犯罪人
识记:犯罪人的概念;犯罪人的社会学特征;激情犯罪人的概念。
领会:以年龄为标准的犯罪人分类;以组织形式为标准的犯罪人分类。
应用:犯罪人的特征;未成年犯罪人的现状。
(三)具体生活环境对犯罪行为的影响识记:具体生活环境的含义。
领会:社区环境对个人犯罪行为的影响。应用:家庭环境对个人犯罪行为的影响。
四、本章重点与难点
本章重点:犯罪学之犯罪概念中包括的具体行为;犯罪学中的主要犯罪行为类型;犯罪人的特征。
本章难点:刑法学意义上的犯罪行为概念与犯罪学意义上的犯罪行为概念的比较。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犯罪现象的概念和性质,了解犯罪现象的反映形式和犯罪产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理解犯罪现象产生和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通过对犯罪现象及其规律的学习,坚信犯罪是有规律可循的。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犯罪现象概述
犯罪现象的概念;犯罪现象的内容;犯罪现象的特性。
第二节 犯罪现象的反映形式
犯罪数量与犯罪率;犯罪数量的明数与暗数。第三节 我国犯罪现象的发展变化与影响因素
我国犯罪现象的发展变化;我国犯罪现象变化的影响因素。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犯罪现象概述
识记:犯罪现象的概念;犯罪特点的概念;犯罪区域的概念。
领会:犯罪状况的内容;犯罪规律的内容。
应用:犯罪现状及特点的具体分析。
(二)犯罪现象的反映形式
识记:犯罪数量与犯罪率的概念;犯罪暗数(黑数)的概念。
领会:犯罪数量统计的“漏斗效应”;犯罪暗数的产生原因及危害。
应用:犯罪暗数的降低方法。
(三)我国犯罪现象的发展变化与影响因素
识记:犯罪结构的概念;高科技犯罪的概念;新型犯罪的含义。
领会:我国犯罪现象的主要规律;我国犯罪现象变化的影响因素。
四、本章重点与难点
本章重点:犯罪现象的反映形式;犯罪数量统计的“漏斗效应”。
本章难点:现阶段我国犯罪现象的特点;犯罪现象变化的影响因素。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犯罪被害人的概念,掌握犯罪被害人的类型、被害性及其表现,理解被害人与犯罪人的关系、现有的被害原因理论所阐述的被害原因。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犯罪被害与被害人概述
犯罪被害人的研究意义;犯罪被害人的概念及分类。
第二节 犯罪被害现象
犯罪被害现象的概念;犯罪被害现象的表现形式。
第三节 被害人与犯罪人的关系
被害人与犯罪人的互动关系;被害人与犯罪人的角色转换。
第四节 被害性
被害性的概念;生活方式暴露理论和日常活动理论;同质群理论;个人被害因素理论;被害人化理论。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犯罪被害与被害人概述
识记:犯罪被害人的概念;有责性被害人的概念。
领会:犯罪被害人的研究意义;犯罪被害人的分类;区分机会性被害人和状态性被害人的意义。
(二)犯罪被害现象
识记:犯罪被害现象的概念;被害人的非人格化和犯罪中立化的含义。
领会:犯罪被害人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再次被害、重复被害和多次被害的含义。
应用:犯罪的被害特征。
(三)被害人与犯罪人的关系
识记:被害人与犯罪人互动关系的界定。
领会:被害人与犯罪人的互动模式;被害人与犯罪人的角色转换。
应用:互动关系中的防卫过当型被害人。
(四)被害性
识记:被害性的概念;日常活动理论的概念;同质群理论的概念;被害人化理论的概念。
领会:个人被害因素理论的要义;生活方式暴露理论的要义。
四、本章重点与难点
本章重点:被害人的概念和分类;被害因素。
本章难点:犯罪人的被害性及被害原因;被害性理论的实际运用。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古典犯罪学理论,了解遗传因素与犯罪的相关研究,领会挫折——攻击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犯罪学理论,重点掌握犯罪社会学相关理论,并分析犯罪社会学研究为何成为现代犯罪学研究的主流。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古典犯罪学理论
早期古典犯罪学派的自由意志论;近代新古典犯罪学的相对自由意志论;当代古典犯罪学理论。
第二节 犯罪生物学理论
体质因素与犯罪研究;遗传因素与犯罪研究;神经系统与犯罪研究。
第三节 犯罪心理学理论
心理分析理论;情绪冲突理论;挫折——攻击理论;道德发展论;人格障碍理论。
第四节 犯罪社会学理论
失范理论;社会控制理论;学习理论;文化冲突理论;标定理论。
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犯罪学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的犯罪学思想;马克思主义犯罪学理论。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古典犯罪学理论
识记:相对自由意志论;自由意志论;理性选择理论。
领会:自由意志论基础上的犯罪对策及影响;当代古典学派的对策主张;近代新古典犯罪学理论的评价。
(二)犯罪生物学理论
识记:遗传因素与犯罪的关系;龙勃罗梭的犯罪人特征研究。
领会:体质因素与犯罪的关系;神经系统与犯罪的关系。
(三)犯罪心理学理论
识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挫折——攻击理论。
领会:情绪冲突理论的内容。
(四)犯罪社会学理论
识记:社会控制理论的要义;差别交往理论;标定理论的含义。
领会:塞林文化冲突理论;沃尔夫冈暴力亚文化理论。
应用:标定理论对刑事司法的启示意义。
(五)马克思主义犯罪学理论
识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犯罪原因的观点。
领会:马克思、恩格斯的犯罪学理论观点;昆尼的犯罪学理论。
应用:马克思主义犯罪学理论的意义。
四、本章重点与难点
本章重点:萨瑟兰的差别交往理论;标定理论的要义及启示;社会控制理论;塞林的文化冲突理论。
本章难点:近代及当代古典犯罪学理论的影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犯罪刑事对策的概念,了解刑事惩罚对策、犯罪社会预防对策、刑事立法对策的主要内容,知晓具体刑罚对策以及保安处分的含义,理解刑事司法对策和刑罚执行对策的概念与主要内容。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犯罪的刑事对策概述
犯罪的刑事对策的概念;刑事惩罚对策和犯罪社会预防对策的联系与区别。
第二节 刑事立法对策
刑事立法对策的概念;刑事立法对策的主要范畴;刑罚及刑罚体系;保安处分。
第三节 刑事司法对策
刑事司法对策的概念;刑事司法对策的主要范畴;刑事司法对策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刑罚执行对策
刑罚执行的概念;刑罚执行对策的主要内容。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一)犯罪的刑事对策概述
识记:犯罪的刑事对策的概念。
领会:刑事惩罚对策和犯罪社会预防对策的联系与区别。
(二)刑事立法对策
识记:刑事立法对策的概念;保安处分的概念。
领会:刑事立法对策的主要范畴;我国的刑罚体系。
(三)刑事司法对策
识记:刑事司法对策的概念;刑事政策的基本含义。
领会:刑事司法对策的主要范畴;“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应用:“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对犯罪治理的意义。
(四)刑罚执行对策
识记:刑罚执行对策的概念。
领会:监禁刑执行对策;非监禁刑执行对策。
四、本章重点与难点
本章重点:刑事立法对策的主要内容;刑罚执行对策的主要内容;“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本章难点:“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对犯罪治理的意义。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罪犯矫正的相关概念、罪犯矫正的发展历史,理解罪犯矫正的未来趋势、社区矫正的优势及存在的局限,掌握监狱罪犯矫正的
方法体系,思考当前罪犯矫正的信息化、社会化状况及我国罪犯矫正制度的完善。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罪犯矫正概述
罪犯矫正的相关概念;罪犯矫正的发展历史;罪犯矫正的主要趋势。
第二节 罪犯矫正的原理
罪犯矫正的指导思想;罪犯矫正的原则。
第三节 监狱罪犯矫正的方法
国外监狱罪犯矫正的方法;我国监狱罪犯矫正的方法。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罪犯矫正概述
识记:罪犯矫正的概念;社区矫正的含义。
领会:社区矫正的优越性;现代西方国家的罪犯矫正状况;罪犯矫正的发展趋势。
(二)罪犯矫正的原理
识记:罪犯矫正的个别化原则;行刑社会化的含义。
领会:罪犯矫正的指导思想;罪犯矫正的原则。
(三)监狱罪犯矫正的方法
识记:罪犯分类矫正的含义;教育矫正的界定。
领会:西方国家的罪犯心理矫治;我国监狱罪犯矫正的方法;我国罪犯心理矫治的现状。
应用:我国监狱罪犯矫正方法的完善。
四、本章重点与难点
本章重点:罪犯矫正的发展趋势;西方国家罪犯矫正的特征。
本章难点:我国罪犯矫正方法;罪犯矫正的基本原则。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犯罪预防的意义及可行性,犯罪预防遵循的原则;理解犯罪预防理论的发展阶段及主要理论;掌握犯罪预防的主要方法与措施;领会联合国的犯罪预防实践和经验,能够正确分析中国犯罪预防的实践——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犯罪预防概述
犯罪预防的概念;犯罪预防的意义;犯罪预防的可行性;犯罪预防遵循的原则;犯罪预防的分类;犯罪预防体系的构建。
第二节 犯罪预防理论及其发展趋势
18 世纪中后期古典犯罪学派的刑罚预防理论;实证学派的犯罪预防理论;三级犯罪预防理论;情境犯罪预防理论;犯罪预防理论发展的趋势。
第三节 犯罪预防的实践和经验
联合国的犯罪预防实践和经验;各国的犯罪预防实践和经验;中国犯罪预防的实践: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犯罪预防概述
识记:犯罪预防的概念;犯罪预防体系的含义;技防的概念。
领会:犯罪预防的意义;犯罪预防遵循的原则;犯罪预防的分类;犯罪预防体系的构建。
应用:以犯罪情境或被害情境为中心导向的预防措施。
(二)犯罪预防理论及其发展趋势
识记:三级犯罪预防理论;情境犯罪预防理论。
领会:实证学派的犯罪预防理论;犯罪预防理论发展的趋势;三级犯罪预防模式及具体措施。
应用:情境预防措施的实施;“最好的社会政策就是最好的刑事政策”的理解。
(三)犯罪预防的实践和经验
识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含义;联合国的犯罪预防实践和经验。
领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本原则;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内容;国外犯罪预防的实践。
应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打击和防范的关系。
四、本章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联合国的犯罪预防实践和经验;三级犯罪预防理论;情境预防的理论与实践。
本章难点:“最好的社会政策就是最好的刑事政策”的理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打击和防范的关系。
一、课程自学考试大纲的目的和作用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根据公安管理学专业自学考试计划的要求,结合自学考试的特点而确定的。其目的是对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课程考试命题进行指导和规定。
本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明确了课程学习的内容与深广度,规定了课程自学考试的范围和标准。因此,它是编写本课程自学考试教材的依据,是社会助学组织进行自学辅导的依据,是自学者学习教材、掌握课程内容知识范围和程度的依据,也是进行自学考试命题的依据。
二、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与教材的关系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进行学习和考核的依据。教材是学习掌握课程知识的基本内容和范围,教材的内容是大纲所规定的课程知识和内容的扩展与发挥。
大纲与教材所体现的课程内容基本一致,大纲里面的课程内容和考核知识点,教材里一般也有;反之,教材里有的内容,大纲里则不一定体现。
三、关于自学教材
《犯罪学(一)》,李明琪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3 年版。
四、关于自学要求和自学方法的指导
本大纲的课程基本要求是依据专业基本规范和专业培养目标而确定的。课程基本要求还明确了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对基本内容掌握的程度。基本要求中的知识点构成了课程内容的主体部分。因此,课程基本内容掌握程度、课程考核知识点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核的主要内容。
为有效地指导个人自学和社会助学,本大纲已指明了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章节的基本要求中一般也指明了章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共 6 学分。
对本课程的学习应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1.系统方法
犯罪学本身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其中每一部分的具体问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各子系统之间存在着不可割舍的联系。运用系统方法学习,有助于在认识和研究某一问题时,不就事论事,而是将其放置于全局、整体中去理解和把握,以获得科学、理性的认识和问题解决方案;同时系统方法的运用也有助于在诸多问题中找到关键性的契机,更好领会犯罪学的相关理论及精神实质。
20
2.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犯罪学理论对于犯罪治理、刑事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只有将相关理论联系历史的、现实的实际才能学深学透,灵活运用。犯罪学的学习以犯罪学基本原理为基础,结合公安实践和社会需求,拓宽知识面,做到理论与实际有机融合,提升处置相关领域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的综合能力。
3.跨学科研究方法
犯罪学和刑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将相邻学科知识融入犯罪学的学习和研究中,才能加深对犯罪学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更深刻全面地把握犯罪发生的原因、寻求更有效的犯罪治理对策。
五、对考核内容的说明
1.本课程要求考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点内容都作为考核的内容。课程中各章的内容均由若干知识点组成,在自学考试中成为考核知识点。因此,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所规定的考试内容是以分解为考核知识点的方式给出的。由于各知识点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知识自身的特点不同,自学考试对各知识点分别按三个认知层次确定其考核要求。
2.在考试之日起 6 个月前,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国务院制定或修订的法律、法规都将列入本课程的考试范围。凡大纲、教材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不符的,应以现行法律、法规为准。
六、关于考试方式和试卷结构的说明
1.本课程的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满分 100 分,60 分及格。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
2.本课程在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大致为:识记占 30%,领会占 40%,应用占 30%。
3.试卷要合理安排难易结构,试题的难度可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必须注意试题的难易程度与能力层次有一定的联系,但二者不是等同的概念。在各个能力层次中对于不同的考生都存在着不同的难度。
4.课程考试命题的主要题型一般有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等题型。